調適氣候變化
Q4: 如何改善城市生活的舒適度,縱使市區氣温上升?
按照目前的碳排放趨勢發展下去,至本世紀末,全球氣温可能上升超過攝氏兩度。氣温上升對很多行業的生產力水平造成不利的影響,特別是那些需要進行户外工作的行業。當熱夜越來越頻密,生活在擁擠的城市便越來越不舒適。隨著人口不斷遞增至超過七百萬,香港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生存?如何保住國際城市的地位繼續繁榮下去?
2 5
|
1
2
3
4
透過程式/網上平台籌措項目運作資源
參考網站: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5/09/18/tree-plant-game-save-the-earth/
http://treepla.net/eng/game.html#

兩個韓國青年開發出一個名為「Tree Planet」的電話遊戲 ,吸引玩家參與植樹工作。合作企業的商標會植入到遊戲當中,當玩家玩遊戲的同時,有關企業會為捐出資金,支持世界各地的植林工作。這種新穎方法成功吸引不同層面的大眾參與, 同時獲得企業青睞,甚有推廣效益。他們的社企同時結合完善的匯報機制 ,透過電郵、Facebook等方式,讓玩家知道他們在遊玩的背後,植林工作在那些地區進行,令玩家感受到他們真的可以為地球環境作貢獻。與此同時,項目亦成功連結企業、非政府組織在社會責任、項目推廣及運作上做到互惠互利的關係。科技,除了使人生活更方便,更易獲得資訊之外,亦將以往聽起來瘋狂的構思變成可能。

香港可否參考這個例子,以類似形式配對企業、非政府組織及公眾用戶,為不同項目籌措資本,將社會各界連結起來,推行一些計劃呢?

* 圖片來源:Tree Planet
1
0
從巿區收集雨水
「海綿城巿」的構思,是將城巿的雨水收集,用來作園藝灌溉、城巿耕作、沖廁或清潔用途。這構思與以往單純以排水為目的思維不同,將水資源徹底利用。中國就選擇了16個城巿作試點,包括武漢、重慶、廈門等,並投放資金,建造池塘、蓄水池、濕地,又舖設可排水的路面,最終希望收集到60%雨水,同時減低城巿受洪水氾濫等威脅,長遠應對氣候變化。

本港的大廈其實亦有雨水收集系統,將各收集系統連結,將雨水收集到一個蓄水池,亦是一個可取的方向。政府亦可以先導角色,建造有關設施,再制定相關措施(例如列入綠建環評或強制推行),規管樓宇。

Source: http://www.theguardian.com/sustainable-business/2015/oct/01/china-sponge-cities-los-angeles-water-urban-design-drought-floods-urbanisation-rooftop-gardens

* 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1
0
把可再生能源與藝術結合
美國有一個由多位藝術家成立的組織 Land Art Generator Initiative,鼓勵藝術工作者及城市設計師在都市的公共空間,把藝術與可再生能源結合在一起。全他們相信此舉既可提升城市的美觀度,更可以有助城市減少因輸入能源而增加的碳排放,對減緩氣候變化有莫大作用。例子有捕風巢 (WindNest)、風桿子(Wind Stalk)、光能聖殿(Light Sanctuary) 等等。

組織每年都會舉辦比賽,邀請全球藝術家為自己城市,想出一個結合可再生能源和藝術的創意點子。看完以往參賽作品,再望一望香港未來的西九文化區,到底我們可否也為香港設計一個低碳藝術品呢?


資料來源:
Land Art Generator Initiative: http://landartgenerator.org/competition2016.html
http://www.theguardian.com/sustainable-business/2015/nov/06/renewable-energy-climate-change-land-art-generator-initiative
1
0
浮標載樹苗 森林都可浮得起
荷蘭一班設計師, 將於今年3月於沿岸城市鹿特丹,展示籌備超過2年的「浮動森林」計劃 (Dobberend Bos) 。他們把廢棄的浮標改造成支撐樹木的空間 ,再將在市區重建中被移走的樹木放於浮標上。生長樹木的浮標隨後會放於鹿特丹其中一個港口,供公眾參觀。整個計劃不僅可貫徹資源回收的原則,而樹木有助降低碳排放及空氣污染,亦對於減緩氣候變化發揮重大作用。

現今不少城市冀增加綠化地及公共空間,向可持續發展及低碳都市的方向邁進。「浮動森林」這個概念,或許可成為不少沿岸城市的參考對象。

計劃網頁: www.dobberendbos.nl/en/

圖片及資料來源:
http://inhabitat.com/floating-forest-to-pop-up-on-rotterdam-waters/
http://www.gizmodo.com.au/2016/01/a-floating-forest-will-add-instant-greenery-to-rotterdams-harbor/
1
0
貸櫃變移動方舟
去年年底揭幕的新一屆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主題為「明日方舟」,鼓勵設計師發揮創意,將棄置的貨櫃設計成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居所。這些經改裝過的「移動方舟」,不乏一些綠色建築元素,例如是垂直綠化、雨水回收系統,以及應用再生能源的設計等。

有參與是次藝術家認為,這些建築除了可將棄置的工業材料應用,達致減廢的效果,更可讓他們從中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不少可行的方法與靈感。

圖片及資料來源:
http://2015container.kmfa.gov.tw/index.html
http://lowestc.blogspot.tw/2016/01/blog-post_14.html#more
1
0
鋁材建構未來流動居所
在「深港建築雙年展2015」中,有本港建築公司以鋁作為主要物料,設計了一間應對未來香港城市發展的流動居所,命名為Alpod。這個流動屋採用開放式設計,輕巧而堅固,而且搬運和裝嵌過程簡單,既可以獨立放置地面上,又或以組合型式放置於高樓大廈上。

而更重要的是,流動屋的超過九成的鋁材均可回收再用,可以大幅減少建築廢料及處理廢物所產生的碳排放。若屋子可採用回收金屬物料製造,更可間接鼓勵業界回收鋁罐,有助推動香港可持續發展。

2015-2016 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香港)
日期:2015年12月11日至2016年2月28日
地點:尖沙咀九龍公園及香港文物探知館
活動詳情: www.uabbhk.org/

有關設計詳情:http://www.alpod.com/home.html
1
0
廢物變露宿者必需品
德國一位年輕藝術家Georg Höehne,,目睹全球各地被遺棄的無數露宿者與難民,生活困苦不已,遂想到將各地廢棄的材料,諸如塑膠、汽水罐、舊電器等,再設計成一件件可供露宿者與難民使用的生活用品,例如濾水器、汽水罐製成嘅小型暖爐、大橫額造嘅帳幕等。其方法不僅可改善社區弱勢社群的生活,更可減少都市廢物量。

Makers Bay木架回收再做傢具工作坊 (Georg Höehne 親自教授)
日期:2016年2月7日 (星期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5點半
地點:工匠灣
詳情可參閱:http://www.makerbay.org/events-classes/2016/2/7/upcycle-pallet-furniture-workshop-with-georg-hoehn-maker-in-residence

圖片及資料來源:http://www.skypost.hk/%E6%B8%AF%E8%81%9E/%E6%96%B0%E8%81%9E%E9%A0%AD%E6%A2%9D/20160129/001/%E5%BB%A2%E9%8B%81%E7%BD%90%E8%A3%BD%E6%9A%96%E7%88%90%20%E5%AF%92%E6%B5%81%E4%B8%AD%E9%80%81%E6%9A%96/205192
1
0
將濕氣變成飲用水
維也納工業設計師Kristof Retezár發明了一個可以將空氣的水氣轉化為飲用水的裝置。以古羅馬泉水之神Fontus命名的裝置,可扣於單車上,供長途行駛的車手儲水飲用。原理是將空氣中的水氣凝固成水滴。Fontus以太陽能發電,裝置會將水氣冷卻,收集凝固而成的水珠再導入水瓶內。它有一個隔開灰塵和昆蟲的瀘網,但暫未能隔絕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所以適宜在郊野使用。設計師繼續研究此裝置如何能幫助缺水的國家。在攝氏20度至30度之間、濕度80%至90%嘅最適條件下, Fontus每小時可收集半公升水。

資料來源︰http://goo.gl/wi7SKE
圖片來源︰http://goo.gl/jSr4mZ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