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報道返回
端傳媒:有人對極端天氣冷漠,也有人為全球變暖奔波
2016-01-28

訪問摘錄自《端傳媒》,全文連結請按此

兩位香港人,為氣候變化奔走的8年

為此,國際社會的關注與日俱增。199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締約方舉行了第一次會議(即COP1),其後每年舉行一次。

而黎廣德與莊陳有,一早洞悉香港的溫度變化,與全球氣候變暖息息相關。二人與其他同道中人,於2003年創辦了香港可持續發展公民議會(以下簡稱「議會」),並在2007年時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的觀察員。也是在那年,黎、莊開始以「議會」的名義參加氣候峰會,組織了10多位香港的大學生,同赴峇里島參加COP13。

該年的會議上,通過了《峇里島路線圖》,為兩年後的哥本哈根會議預熱。到了2009年的COP15,黎、莊再次率團參加。

「哥本哈根那次COP15,是第一次有好多國家元首、總統參與的氣候峰會,非常重要」,莊陳有告訴端傳媒,「但當時奧巴馬剛上台,將責任推給中國,而代表中國出席的溫家寶,對氣候變化的責任也並非心悅誠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談不攏」。

《哥本哈根議定書》最終胎死腹中。

對於這個結果雖然早有預期,當時仍感到很失望。我覺得這個世界,又失去了一次為美好未來共同努力的機會。

多年後回想,莊陳有仍舊為錯失的6年時光感到遺憾。

但莊、黎二人沒有因會議結果氣餒,反而更加著力公民社會對氣候關注的培育。哥本哈根的失敗後的這6年,二人一邊在外國參加重要的氣候會議,一邊在香港本地宣講氣候議題,提高市民對全球變暖的意識,也做籌備工作,如在2009年創立「低碳亞洲」,其後在香港賽馬會的贊助下,成立「低碳想創坊」,「培植及發展充滿創意的方案,應對現今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挑戰」。

哥本哈根後的氣候峰會,都未能為緩解全球變暖開出良方,直到2015年底召開的COP21,才出現實質突破。莊也感覺到,近年社會上確實有越來越多人出聲講全球變暖議題,「因為極端氣候已經『殺到埋身(殺到眼前)』」。

「會議期間,場館遍佈整個巴黎,感覺全巴黎的人都沉浸在COP21的氛圍之中。各國政府代表都在討價還價,商議出路,令人覺得這個世界就要變天了」,莊陳有憶述,但另一邊廂,「香港政府好靜,太不進取,而市民也鮮有給政府壓力」。

……


刊登日期: 2016. 01.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