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返回
「創新星期五」第九次講座回顧:「年年有魚:海鮮也要可持續」
2016-03-04

一直以來,香港以漁港和海鮮聞名,然而隨著過度捕魚等問題日益嚴重,魚類數目正不斷銳減。有科學家甚至警告到2048年我們便再沒有海魚可吃了。嗜吃海鮮的香港人,在滿足口腹之欲時,應怎樣兼顧海洋生態的永續保育呢?2月26日晚上的「創新星期五」,以「年年有魚:海鮮也要可持續」為題,邀請了三位漁業界的代表 - 國際海產公司「太平洋恩利企業」的持續發展及研究主任陳廉慎女士(Mariah Stewart),以及歐洲可持續海產組織 Fish & Season 的香港代表黃炳齊先生及黃韻盈女士作為主講嘉賓,一同檢視本港與國際海產的可持續發展軌跡,並探討未來可行的方向。

Mariah 首先與參加者分享國際漁業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經驗,指出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全球海產需求量與日俱增,令漁業對海洋生態、全球經濟及社會所帶來的影響變得舉足輕重。有見及此,國際漁業近年來逐漸步向可持續發展,包括「產品責任」、「環境保護」及「社會遵從」這三個環節。Mariah 認為國際漁業應透過追蹤生產過程、有效漁業管理及認證計劃,令海產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大原則,例如歐洲已利用網上雲端平台科技,讓消費者透過追蹤各類海產的來源,了解其生產及供銷過程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她認為這是值得香港借鏡的做法。

另外兩位講者黃炳齊先生及其千金黃韻盈女士,來自本地歷史悠久的漁業供應商,對香港漁業有深切認識。黃韻盈女士認為香港人普遍對可持續海產的認知度不足,例如誤將養殖海產當成可持續海產,而忽視養殖業所造成的污染;對海鮮生產是否符合可持續原則亦欠關注。為了讓更多香港人認識可持續海產,他們在兩年前正式加入可持續歐洲海產組織 Fish & Season。該組織提倡尊重魚類產卵季節,在海產繁殖期間採取「三不」行動:不捕撈、不買賣和不食用該類海產,使海產在產卵期間期能安全地繁殖和生長,提高各種海產的質素及可持續性。黃炳齊先生亦希望與本港漁業聯會及批發商合作,依照不同海產的產卵期不作捕撈和買賣,而不是將每年的休漁期劃一,他認為這樣做對漁民作業和保持海洋生態平衡更為有利。

在三位主講嘉賓作主題分享後,與眾參加者一同就海鮮如何達致可持續發展進行討論。有與會者提出建立手機程式,讓消費者多加留意海產產卵季節及生產過程;亦有參加者希望從教育入手,向市民推廣可持續海產的重要性。而出席是次講座的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先生,則希望先從研究本地魚類產卵季節開始,繼而與漁民合作,向批發商及消費者灌輸有關可持續海產的概念,從而保障本地海洋生態。 如果大家有興趣參與討論此議題或提出新穎的想法,歡迎到此連結留下個人資料,加入「創新小組」行列,一起推動本地漁業邁向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