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返回
講座:唔派膠!減膠行動發大搞
2017-02-10

香港每年棄置的廢塑膠由2014年的73萬公噸升至2015年的80萬公噸,成為有史以來「最膠」紀錄,單是每日製造的塑膠垃圾,就有2千多公噸。我們能否改變這種「膠」質生活模式,一同大力「去膠」?在2月10日晚上於壹樓共同社舉行的「低碳創新節」活動上,我們邀請了「綠惜地球」倡議總監朱漢強先生,擔任「唔派膠!減膠行動發大搞」講座的分享嘉賓,以他的實戰經驗啟發大家進行減膠大行動。

原來朱漢強這條減廢、減膠之路,起動自2003年的一場「試水溫」行動 —「常哦行動」。當年社會上盛傳有人偷取馬路上的鐵渠蓋轉售圖利,這種現象讓他重新思考資源重用及綠色消費的議題。當時任職「地球之友」的他,設計了「常哦行動」,檢驗了多間月餅製造商的包裝數量,發現平均一間公司有高達17件包裝。調查經媒體發布後引來社會嘩然。後來學界亦有參與「減少月餅包裝」行動,其中更有學校回收了過千個月餅盒。此後,他們便聯合製作了一場月餅盒化身大型骨牌的活動,將減廢問題焦點化。除了善用群眾壓力外,他亦為不同月餅製造商設計市場計劃書,建議他們如何既減少包裝,又保證銷量,並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倡議活動總不能一步登天,所以朱漢強有一套策略性目標,按不同階段推進,例如先由公眾參與營造社會氣氛開始,再要求生產商負上責任,繼而推動政府修訂有關政策。經過三年的努力,月餅包裝廢物的平均數量,已由17件跌至11件,即全港每年約節省了6千多萬件塑膠包裝廢物。直至2009年,即「常哦行動」推出後六年,美心集團終於接納了地球之友的建議,例如以優惠券鼓勵消費者回收月餅盒及改用綠色包裝等,亦間接促使政府增加回收設施。

接下來,朱漢強以CitySuper一張獨立包裝貴價士多啤梨的照片,引來全場觀眾共鳴。他認為這間超級市場是香港全球化的寫照,顧客可以在這裡找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進口品。另外,他又展示一個在郊野公園拾到的小水樽,所裝載的飲料只需5秒便可喝光,但它卻是長途跋涉由歐洲運到台灣再抵達香港,碳足跡高達1萬公里。香港社會崇尚事事方便、講求效率,卻造就了過度包裝、即食即棄的文化,而所導致的環境問題則轉嫁到其他地區。朱漢強認為,問題的根源是香港人是否還有上一代的惜物理念,有否視香港為家。

歐盟塑膠行業公會 (Plastics Europe) 2015年發表的報告顯示,近四成的塑膠產品應用於包裝方面。朱漢強認為我們可從生產者責任、膠袋徵稅及消費行為上鼓吹改革。例如每逢雨天便會出現大量膠傘套遭棄置的現象,但坊間其實早已設計了反向傘,避免雨傘沾濕地方,亦有可循環再用的環保傘套,更有朋友自己動手,帶備DIY傘套。其實只要動動腦筋,人人也可以減少包裝垃圾。他寄語大家運用自己的強項來推動環保,不一定像他一樣從事政策遊說,但也要緊記不要添加任何以環保為名的「垃圾」,否則只會是參與另一場消費行動 。

參加當晚講座的來賓包括回收發泡膠項目的工作者、以零膠樽為目標的飲水機供應商員工、有機耕種者等。分享完結後,參加者分組討論了香港的減膠方案,包括分析目前困局、可行的解決方法及所需的支援等。大家在互動環節時分享了不少有關塑膠的知識,更建議以明星為代言人,加強實驗式教育工作,設立環保設計獎金及增設回收配套和飲水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