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與社會災難之間有何關係?在8月14日舉行的「創新星期五」第二次講座中,香港大學地理系副教授李峯博士便從學術數據的角度出發,將從鐘乳石中取得過往季候風強弱變化的數據與中國朝代動蕩,甚至近年的非洲種族衝突事件對比,指出天災與人禍兩者之間可能存在歷史性的關連,例如北宋期間,夏季季候風活躍,帶來了富庶和繁盛;又如明末、清末,季候風明顯減弱,引致國力衰退,甚至朝代更替。李博士以此再引申到現時及預期的氣候趨勢,讓參加者意識到將來可能出現的變化。
另一主講嘉賓香港救助兒童會項目總監余振威先生,則以菲律賓兩年前遭受超級颶風吹襲造成的災情為例,說明氣候變化引致愈趨頻繁的極端天氣,將為發展中國家帶來嚴重的經濟和民生損失。同時,余振威先生亦提出一條風險評估的方程式: 風險 = 災害 x 曝露 x 脆弱性 / 可管理性,讓社區、非政府組織及當地政府可就相關地區風險出現機率作出評估。余先生最後將視線帶回香港,分享他之前曾參與極端天氣對大眾健康影響的研究結果,讓參加者對有關議題有更切身的了解。
主講嘉賓及二十多名參加者隨後就有關講題套用到香港情況作出討論,就暴雨、酷熱天氣、洪水這三個範疇,針對最受影響群眾,嘗試尋找有效應對方法。在半小時的分組討論中,參加者就外遊觀察及生活中的體驗,作出不少分享,並提出一些創新的想法,例如可否將墨西哥的大樹涼亭槪念帶到香港社區,即使在酷熱天氣下,亦可為社群提供一處乘涼地方;又例如可否透過社區及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利用大廈天台,將綠化和社區耕作的概念帶進社群,除了可以減低住所温度外,亦可能發展出一種社區農場的營運模式。關於推動環保,原來大家心中都有不少理念和創新構想,講座及討論正好刺激了大家對應對氣候災害的新思維。
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生,小則為生活帶來不便,大則釀成危及性命財產的災害。挑戰板問題4是 “如何在氣候變化之下令城市生活更舒適”,希望大家齊來思考,在城市規劃時,應該涵括些什麼防避氣候災害的考慮。如你有興趣繼續就此討論,歡迎你成為我們「低碳創聚」的成員,一起為香港未來的城市發展想想新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