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廈外牆建屋 為無家者設計3D打印蝸居
回收
升級再造

安居樂業,是每一個人心中的理想,但並非人人有幸置業。流頭街頭、無處容身的無家者背後,並不可以簡單地歸咎於個人成敗,而是反映著千絲萬縷的社會問題。

以美國紐約為例,在50年代,那裡曾經有約18萬個單人租用臥室。由於房屋政策的改變,政府開始轉營及興建新式單位,令單人租用臥室數量大大減少。到了70年代後期,這種單位已經所剩無幾。這種租金較低廉的房子的消失,令城市最低層的貧困人士百上加斤,更有不少人淪落為無家者。

無家者的最大痛處是沒有固定地址,增加了他們尋找援助或申請工作的難度。考慮到無家者的需要,並留意到城市很多大廈的外牆閒置著,誘發紐約設計公司Framlab提出一個創新計劃—在閒置大廈外牆用3D打印技術建屋給無家者。

這個設計意念適用於任何沒有窗戶的空置大廈外牆,每個單位獨立,並可以在外牆上組裝。預製的單位以鋁作外框,牆身便用循環再造的聚碳酸酯3D打印而成。單位內裝有智能玻璃窗,可隨時調光暗。另外,傢俬同樣也是3D打印而成,原料卻是生物塑料。它們也將傢俬設計為組裝式,令住戶可自行調整室內空間。雖然這只是一個設計意念,也未獲得政策、法律等配合,但設計師希望透過創新的社區設計方式,為讓無家者「有個瓦遮頭」作出貢献。

回看人煙稠密的香港,這裡的低收入人士同樣面對安居的難題。房屋短缺,以致貧困人士居住於劏房和板間屋等狹小空間。社企「多磨建社」以設計回饋社區,他們為劏房戶重新設計傢俬,因為組裝靈活,方便他們日後搬遷,減少浪費。

資源有限,創意卻無限。在「下流社會」,我們都缺乏足夠資本去購置一頭「新家」,但動用閒置空間、再造物料、生物塑料加一點同理心來設計社區,或許我們便可「有家可歸」。

資料來源:Treehu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