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正面對兩大難題:交通擠塞和社會孤立現象。原來兩者之間有存在著因果關係。若果城市的運輸網絡效率低,人們便會花更少時間在社交上,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疏離,人和社會的交流不足。有研究估計,人多花十分鐘於通勤,和社交圈子的交流與互動便會少10%。有見及此,100 Resilient Cities舉辦了一個名為Resilient Melbourne Citymart Challenge的活動,透過網上平台收集應對交通問題的創新方案。這些方法不單能建立社區網絡,更能減低城市內的車輛數目,減少不必要的廢氣排放,降低了交通、運輸業的碳排放,也改善空氣污染。
徵集活動收到的其中一個方案,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解決學校附近的交通擠塞問題。在職家長經常忙於接送子女上學,然後又要匆匆上班。因此學校附近,或是小朋友常去的運動埸所附近總是很多車,但多數都只是逗留一會兒,家長放下孩子就走。這樣的交通模式效率很低,造成了不必要的碳排放。因此,兩名活動的參加者Maggie Scott 和Mel Higgins創立了手機應用程式Parachuute,透過建立一個有互信的社區網絡,讓家長可以互相溝通,邀請其他家長順路幫忙接送子女,從而改善交通擠塞的問題。
另一個方案則針對「最後一公里」問題。最後一公里是指公共交通站和家之間的那一段路,這段路通常因沒有交通服務,多數人若不是步行回家,便要是揸私家車。此問題亦常見物流業中,指公共交通站和貨件最終目的地之間的距離。在物流業工作的Brad Fischer 指,他見到墨爾本金融區內的包裏遞送其實非常低效率,令路面上多出了10,000架車輛,但全部的目的地都是一樣的。於是Fischer建議在金融區的邊緣設立一個收集中心,讓速遞中心能將要送到金融中心內的貨物,存放到收集中心內,最後由Fischer的公司用較不污染環境的方法送到目的地,例如踩單車、步行等。這樣便可以令路面更暢通、更安全,又能減少廢氣排放。此方法預計能減少4,000架車輛在路面上行駛。
在香港,社會孤立也許未至於太嚴重,但交通擠塞卻是常有的事。該活動所收集的方案,或許能為香港帶來啟發呢!
Story source: theguardian.com
Photo source: https://goo.gl/UPjx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