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斷氣了,就代表死亡,沒救了,RIP。
那麼物件呢?你會何時宣告一件物件的死亡?
在它變舊變醜時?在它發揮不到原有功用時?還是,它本來就只是造出來讓人一次性使用的,如產品包裝?
於是,它被送到墳墓(堆填區),但與肉身不同,它們不知經過幾多年後才能完全被分解?根本不能RIP。
有沒有想過,讓它們重生?讓它們像化蝶一樣,以另一形式作出貢獻?
就讓大家在萬物欣欣向榮的季節學習/重溫一個詞——「升級再造」。
「升級再造」(upcycle)一詞源於《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一書,指的是以廢棄物作原料,將之設計成有價值的新產品,而不像很多循環(Recycle) ,只是降級再造(downcycle)——將廢棄物還原成原材料,令其價值漸趨下降。以廢棄物作原料,亦能減低以新原料製作產品時所帶來的能源消耗及環境污染。
「升級再造」近年在香港已漸漸流行起來,例如許多本來就要被送到垃圾站棄置的家具,在有心人眼中,通通是寶。本地社企將裝修時拆下來的木材製作成各款家具,設計師的心思令 “新”家具增新型格,也令「廢木」價值大增;也有藝術家將廢木加鐵罐造成Ukulele(夏威夷小結他)。
聖雅各福群會與本地設計師合作,設計師設計如何升級再造,再帶領弱能人士製成產品。其中包括張瑋晉的設計——牆紙錢包、地毯電腦套、水松原子筆和以鼓油膠樽或文件夾製成的喇叭等。
外國當然更不乏例子。在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馬拉威,一位荷蘭設計師成立社企!Sakaramenta,將單車改造成救護手推車,將廢棄車改造成遊樂場設施和醫院設施,幫助資源困乏的當地人。另一位德國藝術家 Georg Hoehne 三年前亦成立InnovationAid,在印度的貧民窟和深圳的城中村,重用廢物,為難民、露宿者等設計生活用品,以塑膠瓶和舊電器發熱線等製成環保電水煲供他們使用。早前寒流襲港時他正好訪港,便以汔水罐製作輕便暖爐,送給香港的露宿者。
有人批評環保分子離地,事實上,環保不是空喊口號,只要將社會關懷結合生活所需,仍然可以通過實質行動令社會各階層受惠。
在這個復活節的月份,想想怎樣令被宣告死亡的物品復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