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返回
莊陳有:COP21 巴黎氣候峰會前瞻
2015-12-01

香港傳媒對氣候變化問題一般不甚了解亦不關心,純粹引用國際新聞報導,於是造成一個印象,認為今年十二月在巴黎舉行的氣候變化峰會必然成功。對於了解這問題較深入的我們來説,巴黎峰會可能重複哥本哈根會議的失敗,或者可能達成協議,不過這個協議只會是一個不足以令世人避開氣候災難的協議,更遑論是一份讓貧窮人有可持續發展機會的協議。

 

爲什麽新聞界會以爲達成協議的機會大呢?

1. 中美去年在「習奥會」上達成兩國就削减炭排放的承檐,於是曾令哥本哈根會議失敗的兩個國家,在今次巴黎峰會上似乎不再是阻礙達成協議的絆脚石。

2. 歐盟一如以往積極提出2030年的减排目標,而且幅度高達40%

3. 今年澳洲亦改朝換代,新總理對氣候變化較支持。

過以上這些只是利好因素,但不足以達成一個好協議。

聯合國的目標與現實存在巨大差距

聯合國與氣候專家早已取得共識,假知要將氣候變化對地球的影響限制在可接受範圍内,二十一世紀地球氣温上升不可超過攝氏兩度。現今所有控到氣候變化的努力均朝這個方向發展。 可惜的是,根據目前「國家自主貢獻」計劃 (Individual Determined Reduction Contribution, IDRC)下,各國至2030年自願承擔的減排目標並不足以將地球升温限制在理想的兩度内,而是未來幾十年會上升到對地球物種有嚴重影響的三度! 究竟我們有無辦法達成原定目標呢?關鍵在於各國的態度!

以前,聯合國的態度是已發展國家需要爲氣候變化負上主要責任,因爲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上有八成炭排放源自已發展國家;而且它們是工業化最大受益者,對於它們來説,今日承擔主要責任去解決當年由它們所引起的問題合情合理。 理論上聯合國的觀點非常合理,但現實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首先,已發展國家雖然支持減炭計劃但支持的力度卻遠不足夠。 已發展國家應對全球暖化及所採取相應的減排策略受到它的國家政治情况左右。不同國家、不同的執政黨對國家的減排責任有不同的看法。以美國為例,現時主導國會的共和黨並不支持會影響美國商界利益的減排政策;雖然歐盟成員大多支持減少炭排放, 但其中一個成員國波蘭政府明確表示將國家利益置於對抗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責任之上。

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的態度對減排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紀後半期經濟全球化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經濟格局,隨着跨國企業的迅速發展, 全球分工、全球代工以至全球生產鏈的出現令大量原本以農業爲主的發展中國家進行了高速的工業化,到了二十世紀末它們已包攬了世界上主要中低層次工業生産。到了二十一世紀初,部份較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已成爲「新興市場」當中最成功的甚至被稱為「金磚國家」。而今時今日,世界上八成的炭排放由它們做成,因此開始有聲音要求發展中國家亦要爲減排而出力。

發展中國家如何回應呢? 發展中國家强調滅貧是它們的首要工作,何滅貧最主要的手段是發展經濟,而發展經濟的代價是大量炭排放。再者,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它們根本難以有效保護樹林;加上它們一直從事低成本、低科技生産,國家的資本及技術累積速度慢,無能力開發低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故此減少炭排放只可以是長遠目標,短期内能力有限。 簡而言之,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要重點發展經濟、另一方面財力及技術有限,它們無力全面投入減排工作。不過以上這種論點到今日能否仍服衆呢?

根據一個民間團體估計,中國炭排放量到2030年會比2005年增加一倍,而現時中國炭排放已是世界之冠,佔世界總量的24% ; 同一個年期,印度炭排放上升了300%,中國、印度之外,還有巴西、南非…地球又豈能承擔?歐盟的情況較中國和印度好一些,願意減排但距離理想減排目標仍以倍計如此巨大的升幅, 除了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就減排責任上出現分歧外,國際上減排資源不足亦限制了對抗氣候變化的努力。 聯合國一直鼓勵已發展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開發新能源,藉此減少炭排放。聯合國的目標是每年籌摹一千億美元但2014年只籌得七十億美元! 巧婦難爲無米炊,七十億的資金如何完成到需要一千億的工作呢!

香港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香港既是世界上三十八個最高度發展的地區之一,同時亦是中國最高度發展的城市,無論從中國或是從世界範疇來看,香港在國際減排、對抗氣候變化均責無傍貨。香港政府己主立了減炭目標,到2020年香港的碳强度要下降50-60%, 不過政府没有提出具體減排措施,一般相信政府會借2017年香港發電燃料組合改革,大幅度增加核電比例來達到所謂「減排」目標。

除此以外,香港的工業雖然在二、三十年前已北移,作爲一個以金融服務業爲主的城市,香港本地的炭排放强度不算高。但當考慮到香港百分之九十的食品及日用品均由外國輸入,香港輸入炭排放比例非常高而透過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我們可大幅降底這方面的炭排放强度。 總而言之,巴黎氣候峰會是國際社會聯手對抗氣候變化最新的努力。但是和以住以全球管治模式應對國際議題的其之國際合作一樣,良好的願景往往受到己發展國家國内政策及既得利益所左右、而不論是發展中或是已發展國家,它們亦盡量避免承擔太多的國際責任,當中已發展國家不願資助國際組織及發展中國家減排,發展中國家亦缺乏資源及技術對抗氣候變化,最終走入「議而不決」有心無力的死胡同之中。作爲亞太區主要大城市的香港,我們是否要思考一下在對抗氣候變化問題上我們可以做多些什麽。

文:莊陳有先生,低碳想創坊顧問

部分內容刊於2015年11月11日《端傳媒》- 觀點: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111-opinion-chongchanyau-co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