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返回
COP23 直擊: 德國政治分歧拖了科技創新後腿?
2017-11-13

趁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德國波恩市舉行,州政府招待各國代表考察當地應對氣候危機的傑作。我在11月10日參加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考察團,對象是「全球最大的人工太陽」。原來距波恩不遠的一個小城Julich,德國太空研究中心設立了一個很大的能源科研基地,其中包括一個非常特殊的研究項目,就是利用溫度逾5千度攝氏的光源,製造一個有400千伏能量的小太陽,再利用這些人造陽光進行實驗,例如使用高溫光速把水份子分解變成氫氣和氧氣。將來若能商業生產,足以成為氫氣驅動汽車的燃料來源。

另一個研究項目是用太陽能反光板集中束能,把空氣加熱至560度,再用來驅動蒸氣鍋輪發電。

考察當天下著微雨,自然看不到實驗過程,但令人欽佩之處反而是德國政府對開發新能源的決心—即使德國全年日照時間不多,仍然不減科研投資的熱情。

儘管德國官員盡力顯示他們積極進取的一面,但就在幾百公里外的柏林,由於現任總理未能在上月大選中取得國會過半議席,德國政黨正為籌組聯合政府進行閉門談判,而談判結果極可能削弱德國氣候行動的承諾,甚至推翻原定2022年全面廢核的目標。

事實上,按照今天的進度,德國政黨仍未為關閉至為污染的褐煤電廠達成共識,2020的減排目標注定落空。

不少人疑惑,若連德法這些一向立於道德高地的國家也無法達致巴黎協議定下的減排目標,人類還有多少希望把全球暖化控制於攝氏兩度以下?

今年大會還有一個星期便要結束,波恩市連日來下著毛毛細雨,寒風凜冽,恐怕是不少與會代表心情的寫照。

黎廣德
低碳想創坊聯合創辦人兼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