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返回
美國的雷聲 香港的靜音 末日又再近一些
2017-02-20

美國作為主要的碳排放國,但奧巴馬在任總統時,改變一貫對氣候變化的態度,促成 2015 年有關巴黎氣候峰會的召開,並簽署在去年 11 月生效的《巴黎協議》。正當世人欣喜之際,曾多次質疑氣候變化對環境影響,且要退出協議的特朗普,卻在差不多時間當選美國總統,不禁令人擔心,過去很不容易才踏出的一小步,將會退回原點。

特朗普上台 氣候政策大倒退

今年1月,特朗普正式就任後,不出外界所料,他快速地推翻了奧巴馬政府對控制氣候變化的承諾。首先他對爭議不斷的達科他輸油管 (Dakota Access Pipeline) 和美加基石XL 輸油管計劃 (Keystone XL Pipeline) 重開綠燈,過去這兩項工程計劃,都在奧巴馬任內被否決;他繼而要求,國會重新檢討有關金融監管規則的《多德—弗蘭克法案 (Dodd-Frank Act) 》,當中涉及不再強制要求國際石油公司,披露有否向外國政府付錢換取資源開採權,變相鼓勵石化業的開採。

特朗普的「狂」還不只於此,他更委任了一位不承認地球出現暖化危機的人,擔任國家環境保護局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局長。檢察官出身的普魯伊特 (Scott Pruitt) ,過去除多次撰文,提倡大量使用石化能源,多次質疑氣候變化的影響外,更曾控告國家環保局,試圖推翻潔淨能源計劃 (Clean Power Plan) ,現在,卻由他來執掌環保局,無疑是一大諷刺。而普魯伊特履新後,就揚言對該局大幅裁員、削減預算,當中牽涉的還包括太空總署針對地球暖化的項目,引起國際震驚。

氣候變化時 港人在哪裡?

僅僅兩個月左右,因美國氣候政策改弦易轍而引發的雷聲,對我們環保人士固然是「震耳欲聾」,但就一般人而言,不要以為我們身處千里之外,就覺得毫無影響。當2015年我身在巴黎,參與氣候峰會時,就當面批評環境局黃錦星局長,指港府應對氣候變化的反應實在太慢,經過一年時間,政府終成立了「氣候變化督導委員會」,終於也在今年1月底,發表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30+》。

港府對氣候與環保工作的反應,固然未如人意,不過我更灰心的,是港人對可持續發展議題的一片寂靜。我們曾大力呼籲,期望在 2020 年,本地可再生能源比率達到全港發電的4%,雖然政府的藍圖卻推遲至 2030 年,但已算走前一步,應記一功。不過政府也願意正面回應氣候問題之時,香港傳媒、市民對這議題的討論,都是少之又少,就連社會行動也付之闕如,顯得漠不關心,就連近日如火如荼的特首選戰,各候選人也欠缺氣候變化方面的詳細政綱,實在令保育人士感到孤掌難鳴。

末日鐘加快 公民齊聚抗危機

標誌著人類危機的「末日鐘」,在 1 月底又被撥快了 30 秒,象徵距離世界末日的前夜只剩兩分半鐘,這次再被調整,原因正是特朗普對氣候和保育的無視,以及世上有不少對氣候變化冷漠的人。但當我們看似絕望之際,美國的民間力量,也在盡全力扭轉,就如致力於改善地球暖化的「350.org」組織,過去在全美已組織了 800 場全國行動,而上周末更有數百名科學家在波士頓挺身而出,抗議特朗普的環境政策,希望以身體力行對抗地球暖化對我們帶來的危機。

美國雷聲的震撼,尚且無阻當地公民社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但香港社會的寂靜,儼然成為地球暖化的幫兇。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我們所製造的碳排放卻佔全球2/1000,實在責無旁貸,與其坐等政府回應,公民社會絕對有力改變。我堅信香港人心裡並不冷漠,但奈何只缺平台,而且單打獨鬥,力量就會分散,「賽馬會低碳創聚」於本周六舉辦了「綠色創意有門路—— Open Jam 工作坊」,讓彼此有志為氣候變化的公民們齊聚一堂,為環境保護集思廣益、為改善地球暖化出力,就此約定我們星期六在這平台碰面!

文︰莊陳有    低碳想創坊顧問